在以色列的突袭中,伊朗不仅失去了关键军事领导人,也遭到了对其核设施的致命打击。这一系列的行动让伊朗的反抗能力大大削弱,仿佛只剩下投降的可能性。综合来自央视新闻、以色列、伊朗及美国的多方信息,事件发生在2023年6月13日——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穆罕默德·巴盖里被以色列暗杀。
以色列的斩首行动与精准空袭
2023年6月13日凌晨,以色列展开了名为“狮子的力量”的空袭行动,瞄准了伊朗的核设施与军事指挥中心。这次规模空袭涉及数十个与伊朗核计划及军事设施相关的重要目标,包括著名的纳坦兹核设施、多个导弹基地以及革命卫队的总部等。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对此表示,这一行动旨在削弱伊朗对以色列的威胁,并且会持续数天,直到彻底消除威胁为止。
展开剩余83%从军事角度看,这一行动显示出以色列精准的战略眼光。首先,空袭直接攻击了伊朗核计划的核心——纳坦兹核设施,作为伊朗铀浓缩的主要基地,该设施被炸毁,尽管伊朗官方称“未见核污染迹象”,但以色列宣称已成功摧毁伊朗弹道导弹计划的重要节点。其次,以色列的情报机构摩萨德也在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实施了针对伊朗高层军官的暗杀行动。初步报道指出,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穆罕默德·巴盖里以及革命卫队司令侯赛因·萨拉米在袭击中丧生,但伊朗政府迅速否认巴盖里死亡并称萨拉米的死亡存在争议。然而,伊朗军方高层的其他几位领导人,诸如副司令吴拉姆·阿里·拉希德和核科学家穆罕默德·马赫迪·塔赫兰奇等,确实在袭击中丧命,这表明以色列的情报已渗透到伊朗决策核心。
伊朗的反击准备与战略困境
面对这次精准且致命的打击,伊朗并未表现出任何退缩的迹象。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部发布了第一号公告,明确表示将对以色列的袭击采取“严厉报复”,并强调“指挥官、实施者以及所有支持者都将为此付出代价”。伊朗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在收到报告后,誓言要让以色列“付出沉重的代价”,而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在袭击前还曾宣称,伊朗已为报复行动准备了升级版导弹。伊朗国防部长纳西尔扎德则公开警告美国,如果冲突爆发,伊朗将直接攻击中东的美军基地,迫使美国撤离该地区。
从军事能力来看,伊朗仍具备一定的反击能力。其拥有射程可达1200公里的新型弹道导弹,这些导弹能够突破“萨德”和“爱国者”防空系统。此外,伊朗的“见证者”-136自杀式无人机数量庞大,能够有效对抗以色列的“铁穹”防御系统,给以色列带来相当大的威胁。与此同时,伊朗宣布关闭领空并进入全面戒备状态,这一举措表明,伊朗正在整合其防空系统,以准备应对后续可能的空袭。
然而,伊朗也面临着显著的战略困境。以色列在情报领域的优势,使得伊朗的关键设施与领导层始终处于潜在威胁之下。虽然美国并未直接参与此次空袭,但美国与以色列之间的协调行动已经削弱了伊朗的外交空间。伊朗的外交选项受到严重制约,而其国内对于如何应对这场冲突的意见分歧也在加剧。
国际博弈与未来局势
此次冲突迅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军事升级表示强烈谴责,并呼吁双方保持克制,但并未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。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虽然否认美国直接参与了袭击,但他承认以色列与美国进行了“全面协调”,这种“知情但不参与”的态度为以色列提供了战略上的掩护。中俄两国尽管在三月的北京会晤中曾强调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核问题,但对这次事件的回应尚未形成联合声明。
值得注意的是,伊朗分析人士认为,中俄的沉默或许是在等待局势进一步明朗,以避免过早卷入冲突。对于伊朗而言,当前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在避免全面战争的同时,保持国家的尊严。若伊朗选择进行大规模报复,可能会加剧局势,导致冲突全面升级;而如果保持克制,则会面临国内强硬派的压力,并可能失去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。
从历史经验来看,伊朗曾通过有限度的导弹打击和网络攻击来回应以色列的挑衅,但此次袭击的规模和针对性远超以往,迫使伊朗必须采取更为强有力的反制措施。伊朗国内的政治局势同样对决策产生了影响。新任总统佩泽希齐扬在金砖峰会期间获得了中俄的支持,哈梅内伊随后发布了战备指令,显示伊朗可能倾向于采取“以战促谈”策略,通过有限反击迫使以色列回到谈判桌。然而,以色列国内的紧急动员和“跨越所有边界”的表态,意味着以色列已做好长期对抗的准备。
综合来看,尽管伊朗在此次袭击中遭受重大损失,但并不意味着其“只剩投降一条路”。伊朗仍然拥有强大的军事能力,依赖地区盟友的支持以及在国际博弈中灵活的外交策略。这为伊朗提供了反击的空间,未来局势的走向将取决于伊朗如何运用其反制能力、以色列的承受底线以及中俄美等大国在此过程中的干预。在这场复杂的中东博弈中,每一步的抉择都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,而“投降”或许只是某些势力的美好愿望。
发布于:天津市